那天跟朋友們一起發現新書的時刻,也別有一番有趣。
自封面趕著完成交稿後,接下來的程序如合約稿費宣傳等等仿佛變成佛系隨緣,覺得幸好自己不是靠這個封面吃飯,才能穩穩不著急。原本沒有期待會在書展看見新書,發現當下有些不相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,確認封面上有自己的繪名後才正式告訴朋友這件事。紅色球鞋知道後悄悄買下了書,拿書出來給我簽名的那霎那我確實驚訝。那時我思考了很久要如何簽一本書,我還真沒試過簽書,畢竟我不是寫作出書,而且通常是讓作者簽書。如果是簽牛作者的封面作品,我會非常開心簽個小小的名並推薦,因為我讀過確認好讀也不是一個坑。至於這本新封面的作品,我沒有讀過全部,即便只讀了試讀版誠實而言並不好讀,所以我對這個作品沒有特別的共鳴,也沒考慮推薦誰去買。我目前的期望是只要路過願意看看就足夠了。於是我希望紅色球鞋讀完後可以反駁我對作品的印象。
當這個封面完成後,在狀態很疲憊的情形下無縫接軌開始新的私人委託。雖然委託人給予了非常多的時間和自由慢慢討論,但我仍然無法從中消除那種無力,倦怠感持續滾動到現在。在這段很漫長的私人委託期間我重新回想,能跟出版社合作是我夢寐以求的機遇啊,為什麼這麼難得的機會反而幾乎把我的熱忱燃燒。話說在前頭,目前單憑我的技術和資歷其實仍難以獲得機會,加上我對封面的追求永遠都在前面。我能夠獲得機會是來自一份被眷顧的友情,我不會忘記這份推薦的心意。我從中真正體會到與不同出版社合作的挑戰,看見更大的世界,和渺小的自己。
於是一件事歸一件事,因為合作方式與我的想象有出入讓我不禁陷入困惑,不得不令我正視我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。是創作者嗎?是堆砌工人嗎?是人工智慧的代勞嗎?我在這個循環中不停地轉,不停地消耗和自我懷疑。我不會在乎其他畫師在這出版社合作的過程是不是一樣的模式,我只在乎在這個逐漸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時代中,畫手在沒得讀作品僅憑提示詞和準備好的參考圖下作畫,對於出版社來說是一個怎樣的身份存在。(謎之音:照著畫就對了啦,要速度和進度,有溫度更好!)
我會重新定義繼續畫下去,我還有很多想法想畫圖。我也樂見與委託人长期合作并產生新的火花,工作室依舊是我的歸宿。